• 我的天——仇敏业摄影展
    艺术家:仇敏业
    学术主持:樊林
    开幕时间:2014.10.25 / 16:00
    展览时间:2014.10.25 - 2014.12.06 / 10:00 - 18:00 每天
    展览地址:全摄影画廊. 上海莫干山路50号13幢2楼

    惟有体验
    文:樊林
     

    一接触到作为摄影创作的《我的天》,瞬间的感慨与题目是一致的。

    尽管之前非常了解仇敏业的创作,他的每一个系列都有发自个人独到的思考,构成非常特殊的兴趣点。但是这组新作,着实以纯粹的体验建构了新的描述世界的方式。

    “形象”在柔和的空间里,轻快地漂浮着,宛如吟唱。艺术家只交代轮廓和动态,丝毫不留恋光影、色彩这类普通意义上描绘对象必备的条件,形象直接地等同于存在本身。我们尝试着辨识对象,不困难,却令人无比眷恋。

    以摄影作品为对象的审美过程,简单识别让位与观看的愉悦,这样的创作从最初的起点无疑就具有属于自己的目标和维度。创作者找到了手段去除形象的明确性,与此同时,制造出关于形体、生命、质感的细腻。

    以哲学的思考,将体验外化,是艺术家对自身的极高要求。仇敏业找寻到一个新的关于时间的纪录方式,令人感慨造化,也感激艺术家所给予我们体验造化的方式。

    《我的天》在提供视觉感受的同时,对一个重要的话题给予了回答:当代艺术创作中,体验的重要性如何获得新的强调?这恰恰是很多创作者视而不见的问题。

     

     

    个人阐述
    文:仇敏业


    // 为什么是电?
    有人说好看。我知道好看,但还是很诧异。因为我根本不关心这个-----视觉方面我关心的是完整性和完成度,而且我拍之前根本不知道它这么好看。我最关心的是电,是防蚊网。电是日常最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为什么拍电,就跟为什么拍瓜子一样。
    那为什么关心日常?韦伯批评马克思有句话,以为经济所有权的解放和自由劳动实现人就自由了。共产主义嘛就是。那就自由了吗?韦伯说,马克斯忘了日常。所以说日常是我们没法摆脱的不爽。
    (当然日常也有惊奇,奇迹,迷津,秘境,但终归是平淡,实用主义,功利,重复再重复的)
    逃不出日常。黑塞有句话,蚯蚓被犁截成了两半,只好原谅了犁。但艺术劳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日常。这是我的根本出发点。彼岸就在此岸,只在此岸。所以我关注日常材料,希望挖掘,构建。自己跟自己玩儿。
    这就是关注电的最根本的动机。


    //为什么叫我的天?

    首先任何的语言描述都是概括而已。无法于作品画上等号。
    其次我们来谈"我的天"。天,在我们这儿,是神的意思。高高的超然的永恒存在。我至今认为,自然中包含有神的成分。说这话,是我们如今的确对自然和本质生命少了些敬畏,多了些平视或万物为我所用的功利态度。重点不是批评这个态度-----实际上这个态度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质文明事实基础上的,单纯的批判是比较作的。而是我觉得最好的作品就是生命本身。万物。一株草比世间很多作品都更富饶更盎然更值得赞叹。
    因为这个心思,所以手法上推崇自然生成的画面。这个渊源可以在卒姆托的建筑思维中找到。又或者,约翰.凯奇,搭框架让音乐自己生长;波拉克,对偶然性的发挥;培根,在偶然涂抹与秩序感之间寻找平衡。
    再有,我的天是日常口语。是对日常惊奇的感叹。这组作品看似与日常相去深远,没有挂楞,但其实有很大关系。电。防蚊网。都是极日常的。我们偶尔在日常中遇到惊奇会感慨。艺术工作的好处就是,不耽于表面,而是挖掘日常。主动建构。

    最后。本来命名是"纪念碑"。因为与前辈作品重叠,斟酌了一会儿,还是改了。那纪念碑的内涵其实就被隐藏了。纪念碑的意思是这组作品另一个向度的概括。是万物由时间构成。一个火花就是一个时间单位。电光石火,寄此生。辽阔地看,生命短暂。这作品是对生命时间性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