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瀚涛
张乐陆和赵铭都爱在街头拍照。每次和他们见面,他们俩一人一个小相机,常常在我还木然不知的时候,就突然从哪个口袋或者随身小包里摸了出来,对着身边的某个场景按下快门。有时候他们甚至会不约而同地快步走向某一个对象,一阵沉默的拍摄,然后翻着显示屏对比,赞叹、争辩、互相调侃。我们相聚的时光总是在断断续续的聊天,拍照,和时时刻刻的张望中流逝。
如果把他俩的照片放在一起,我们一眼就能分辨是谁的作品。张乐陆总是惜光如金,轻轻一点或淡淡一层,整体暗色调的画面里有微小的局部被照亮,总是藏着一份意外。一只皮球悬停在无人的工厂门口;猫咪在阴影里冷冰冰地注视着镜头;深夜车厢里低头看手机的人,不知将驶往何方;女孩纤细的双臂背在身后,手中还没熄灭的手机屏幕里隐藏着故事。看他的照片就像读侦探小说的片段,一幕幕没有前因后果的悬疑或惊悚的剧情。主人公正在迷惑或无助的时刻,有一场危机将发未发,引人猜想他的身份和命运。这些画面也常带着霍帕绘画的气氛,城市是一片荒凉之地,人物是迷失在都市丛林里的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而在赵铭的照片里,画面元素总在相互冲撞,主体常常被光影斩断或撕裂,明暗交错,像森山大道的新宿,难掩其中的欲望和冲动。他的画面总是停留在剧情高潮的瞬间,像某次冲突或事故的现场。夜色中,鸽子突然在街边飞起,即将穿过川流不息的刺目的车灯。阳光下水柱喷涌而出,好像背景中的树干已经爆裂。落寞的妇人还带着cosplay的夸张装扮,昏睡的老头面前摆着残留的蛋糕。他似乎从不吝惜表现自己的情绪,不管是惊讶激动,还是落寞惆怅,都快要溢出画面。他的画面里总是积蓄着一种力量,这个力量也在城市街头横冲直撞,但在碰撞的那一刻又透露出无力的感受。
当然,尽管画面风格截然不同,他们却也有着很多共同的拍摄对象。他们都喜欢拍猫咪,拍街边的人,车窗内外人们出神或纵情的一刻,还有扭曲缠绕的枝干,或者细微抖动的水纹。这些对象都是易逝的,脆弱的,在我们身边却不为人注意。他们都来自于摄影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又像是沉浸在现实之外,一个旁人无可捉摸的世界之中。这些照片就好像是从城市某个角落发送出来的神秘信号,透露着这个城市的秘密,而他们,或者说街头摄影师,则是接收它们的信使。他们将这些信号记录下来,却并不告诉我们含义。古代的通灵者描画只有他们才能看到的异象或神迹,今天的街头摄影家则是吴亮所说的都市内面的揭示者;或者套用本雅明的说法,他们是游荡者、拾荒者,或者醉汉,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抒情诗人。他们唱诵日常中的微妙一瞬,显影着城市中隐秘的一幕。
昏暗或刺目,幽静或嘈杂,伤感或热烈,他们的照片各具风格,但每一张照片中也蕴含着不同的意味。就像城市总是展现着相互矛盾的双面特质,摄影家也有着各自复杂的情绪和性格。一个城市有着无数的可能,不同的摄影家看到不同的城市。顾铮曾说起,在街头摄影中,摄影家把自己放下,融入到对象中,拍照片其实是通过发现城市来寻找自己。也许是受到当代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摄影家放弃了“拍”照片,而开始“做”摄影,而我觉得张乐陆和赵铭依然是真正的拍照片的人。“做”摄影是主动的,理性的,精心构建的,还借助于艺术史和各种理论的加持。而拍照片是被对象吸引的,受感觉驱使的,因此首先是被动的;但根本上它又是一种“被动的”积极——一种以退为进,在认识对象的同时,去寻找摄影家主体性的尝试。
就像大多数人看到的上海是一样的,很多关于这个城市的作品也大同小异。但总有一些奇妙尤其是包容的内心,它们是有着魔力的镜子,通过它们,会反射出城市更为特别而本质一面。在张乐陆和赵铭的照片中,那个显得神秘和诡异,又带着伤感和温馨气息的上海,正是他们在街头游荡时自我的真实流露。他们在用照片讲述城市故事的时候,也透露着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真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