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剧场》抚仙湖驻地郭棚个人项目
2024年初受策展人罗菲的邀请,在“大知闲闲”民宿的资助下去到了云南澄江抚仙湖,开展为期20多天的驻留创作。
澄江抚仙湖与昆明滇池相距仅17公里,抚仙湖由湖东面的清水河流入南盘江,归于南海,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滇池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它们分别处在两大水系支流的源头地区,属于高原源头型湖泊。
相传,玉皇大帝派遣肖、石二仙下凡,描摹抚仙湖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肖、石二仙腾云驾雾,飘落在湖面东南方向。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幽深奇崛,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赞叹欣赏,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唐-樊绰所著《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梁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
抚仙湖的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是云南省第三大湖,属断层陷落湖泊。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距今约300多万年前。由于地壳板块的急剧运动,造成喜马拉雅山脉凸突,从而引起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溶蚀现象,在云南高原群山中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一个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湖。东西两岸,峭壁直逼湖边,在浪蚀作用下,显得格外陡峭、险峻。其位于东岸的帽天山化石群保存了最完整的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记录了早期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神话传说和远古地质结构剧烈变化所形成的独特“景观”中我开始了驻留研究,运用不同的媒介和语言试图一层层的揭开地理,历史,传说,社会变迁的层层褶皱。对自然与生命形式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进行反思。在该项目中,聚焦抚仙湖及其周边的历史、地理、人文痕迹。以人类的在场为锚点,研究跨越尺度的地理与时间的存在之物,搜寻不同存在方式的交叉口和边界线,重新链接宏观与微观的经验。冷静追溯远古遗迹,揭示多种视角的叙事、描摹知识体系所生成的具象景观。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的再生成方式,关注并还原被现代性所遮蔽的时空意识和感官经验。使自己能够在与之溢出的经验中探究时空褶皱中的间歇转场。
------郭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