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板如歌
文:陈海燕
在Daniele的这组作品中,读解到的关键词是“贫穷”。画面所营构出的种种令人窒息的绝对贫穷寒怆到极点,它与中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所尽力展现的强大与繁荣以及西方媒体所塑造的疯狂扩张和膨胀的中国形象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作为一名意大利摄影家,用这样的视野和眼点切入和表现中国农村的赤贫状态,是艺术家对艺术本源的探寻,这绝不是出自什么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原发动机,也不是文革期间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拍摄记录片所无意造成的对社会主义的反讽。今天的我们有更广阔的胸襟去直面自己国家的实相,我们更愿意去感受到一种藉由艺术带来的震动和艺术家本人如苦行僧般去真实行走、真实记录的感动,为此我们要感谢Daniele用镜头记录下的当代中国农村,为后世留下所有的珍贵。
Daniele在两年漫长的拍摄之旅中,进入这语言和文化完全迥异的环境,在面对中国底层民众窘迫的生存状态所怀想到是什么?这些家徒四壁的陋室、随手搁置的物件、蒙尘的什物、汗渍斑驳的睡榻、不舍丢弃的破旧器皿或许让Daniele感受到一种兜头遭遇一记雷击般的眩晕,产生出近乎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莫名快感,这可能正是他梦寐以求进入到摄影本体创作的亢奋状态。这些被生活艰辛和岁月流逝所包浆过的“古董”在他的摄影之眼中反复被摹写、把玩和品鉴,直至要用一种极其虔诚的态度完成他的又一次圣特瑞莎式的幻觉Ecstasy of St Theresa(圣特瑞莎的沉迷,或幻觉,作者是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创作于1645-1652年),从生理到心理,再到视觉上的完形状态。
或许这可以简单被我们定义为一种典型的“审丑”现象,类型学总是用一种彪悍的姿态强暴和平抑所有个性差异,这样可以使我们内心感受到安踏,仅是因为思考令人痛苦,感动令人虚弱。这些被我们拒绝看到和极力掩饰的仓陋与贫穷只是一种灾难和梦魇,刺痛了时代的良心。
创伤性修复需要的时间总是太长,被揪痛了的心过度逆反,令我们希望通过回避去逃避,也因此令我们忘记去看到这些绘画感极强的作品无以伦比的美来,忘记看到它们在无声处所流淌出的一种奇异又安静的瑰丽色彩:掩映在黝黯色调处的一缕光线、无意构筑的绝美色彩关系、鲜亮细腻的鸡蛋...... 无不在昭示贫穷窘境下生活着的人们是那样随遇而安、澹泊坦然。在人们眼中堪称是悲惨的生活,在Daniele那里同样幻化为一种如歌的行板,这恰是中国式悲剧的特有语境,用顽强的意志和不灭的希望隐忍命运,如同梁祝乐曲里最后的化蝶,泣,却仍然着要欢歌。为此,作品背后的Daniele俨然就是个中国人。